▲8月13日,国家速滑馆(“冰丝带”),即将参加比赛的机器人正在测试。机器人进行舞蹈表演。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
这几天,与机器人相关的话题成为舆论场关注的焦点。
今晚,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正式启幕,来自14个国家的18支机器人足球队已准备就绪。
而在稍早之前的8月8日至12日,以“让机器人更智慧,让具身体更智能”为主题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办。全球首个机器人消费节——“E-TOWN机器人消费节”也在8月2日至17日同步举办。
机器人技术作为前沿科技的标志性成果,正以深刻的穿透力重塑着我们的生活。世界机器人大会、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不仅是科技领域的年度盛事,更凭借其与生俱来的互动性、趣味性与竞技性,成为滋养科学认知的天然土壤。
对广大青少年来说,一系列与机器人相关的各种活动,是点燃科学兴趣的火花,也是激发关键能力的催化剂。他们在大饱眼福的同时,也走进了科技的殿堂。
展开剩余67%传统课堂教育常困于书本的二维平面,而无论是机器人大会,还是人形机器人运动会,则构建起三维立体的沉浸式学习与实践场域。科技的魅力以具象化形态铺展,悄然启动青少年脑中的科学探究引擎,这正是年轻心灵与未来世界的深度共鸣。
更珍贵的是从“旁观者”到“参与者”的身份转变。在机器人大会的互动活动中,青少年可以拖动编程模块让机器人沿轨迹舞蹈,调整齿轮组改变机械臂的运动速度。当抽象的“杠杆原理”体现为机械爪的夹持力度时,书本上的知识便有了温度与生命力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赛的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中,来自全球10余个国家6000余支赛队的10000余名精英赛手现场竞技。当孩子们在拆解展示的机器人展台前,对着散落的齿轮、线路板陷入冥思,课本上的物理公式与编程指令正悄然完成实战性重构。
从这个层面而言,机器人大会、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对青少年的价值,不仅体现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上,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科学精神的塑造。科学精神的核心,是求真、探索、坚持与创新。当青少年了解到机器人“试错-顿悟”的研究过程,他们对科学的认知,也将从浅层热爱逐渐沉淀为对严谨、求实等科学精神的敬畏。
机器人大会、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所展示的现代机器人技术,大多是多领域协作的成果,其本身是对“协同创新”的生动诠释。青少年通过了解技术研发背后不同专业团队的分工与配合,也能逐渐认识到,复杂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不同角色的互补。
这种社会性成长,并非依赖刻意的训练,而是源于对协作价值的真实感知,它能帮助青少年更顺畅地认同与融入未来需要高度协作的社会场景,理解个体能力的边界与协作的必要性。
更重要的是,无论是机器人大会还是人形机器人运动会,都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打破个体局限、体验协作价值的社会化情境。
来自不同成长背景的青少年,因对机器人技术的共同关注而产生交集,为打破“单打独斗”的思维定式创造了条件。不同个体基于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的差异,往往会形成多元视角。讨论与交流过程必然伴随观点的碰撞与接纳,在这个过程中,既需要清晰表达自身想法,也要耐心理解他人逻辑;既要坚持合理判断,也要懂得在必要时妥协让步。
这种在交流中调整自我、在碰撞中寻求认知平衡的经历,能让青少年直观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叠加效应,为参与集体创新活动打下基础。
当代青少年作为天生的“科技原住民”,已然站在推动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节点上。世界机器人大会、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以科普为桥,在一代青少年心中播撒科学种子,这些种子终将在时代的沃土中茁壮成长,成为支撑科技强国的茂密之林。
撰稿 / 杨丽萍(北京教育督导评估院高等教育督导评估所)
编辑 / 迟道华
校对 / 陈荻雁安全配资炒股门户
发布于:北京市辉煌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